勞資協商是不打不相識,之後更重要的是持續地溝通對話……。
文/陳勤芳 幹事
新北市勞工局曾於民國108年舉辦第一屆勞資協商論壇,席間邀請了當時知名度甚高的勞資雙方代表與會分別是長榮罷工工會幹部以及長榮公司代表出席論壇的管理階層,如果將當時的背景設靜音只看台上先進們的肢體語言拍個照,可以看到協商未果的陰影仍在,雖然兩位就坐隔壁但其實距離很遠。而席間各位勞動法界的教授們不斷地為觀察許久的台灣勞動現象感到不捨,而勞動部高層官員則像忙碌的公關蝴蝶到處跑行程不停地開會,卻無法在場接受現場上千位民眾血腥的即席問答,例如在台灣組織工會門檻太高、勞工團結執行爭議權過五關斬六將困難重重之類的問題給予畏罪潛逃之感。於是乎主持人語重心長地道出:「勞資協商是不打不相識,之後更重要的是持續地溝通對話……。」
回顧臺灣勞動派遣產業工會的活動歷程更是如此,身為勞工初始的話語權並沒甚麼存在感,長年於同一單位沒有年資沒特休,更沒調薪,依附著最低工資,春節加班兩倍薪從沒發生過等等諸多明顯不合勞基法的剝削規定,此外,「怪罪於受害人」的刻板印象更是加重了剝削的苦澀,被剝削只能怪自己?若把眼光拉遠拉大到國外去觀察歐美國家的經濟表現,事實證明號稱就業市場彈性最高(意即資遣如家常便飯)的美國比對勞工保障較強的歐洲國家例如瑞典與德國是相對較差的,即使是在景氣低迷的疫情後時代觀察亦同。因此當有聲音將錯誤怪罪於勞工要求太多的工作保障和太高的薪資,以至於傷害工作環境的和諧時,請仔細想想勞資爭執的開端是否在於維持人的基本安全?基本生存工作權是否顧及?年度發包預算編列後,執行後錢究竟是去了哪裡?從選舉政治延伸出的民主訓練在臺灣,大家都在吵意識形態沒人在意事實,於是乎工會撥開表象看見事實的能力更形重要。這裡的工會能力意指每一位會員的識別能力、溝通能力、判斷能力、執行能力與團結動員力。
近日有幸見證工會群組終於可以進行跨單位的職場現象溝通覺得感動。請容許在下以簡單描述此現象給非群組內的讀者理解,其源自於一張一個人坐在椅子上看手機的照片,基於對於職場的熟悉度大夥檯面上檯面下各自表述,正反兩面的聲音都有,基於薪酬新制度的不滿,對於作業流程的阻礙改進建議,對於工會問題處理的範疇釐清等等,最後對於問題的討論終於不再是空談,有人積極地與主事者簡述該硬體設置的問題所在,初步得到了善意的回應。太好了,這張照片所引發的這種回饋清楚地說明了群組設立目的在於「溝通協調」也確實能達成職場的「微改善」,藉由面對共同的痛點,大家集思廣益來表達,思考可能的解決方案。在電視媒體裡大家習慣見聞的工會抗爭形象並非常態而是特例,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許多小事才是日常,而小事並非不重要,常常是累積許多的小問題最後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或是一個事件的導火線時有多聞。
同時也提醒自己,群組非萬能,在贊同或反對留言的同時,必定追究人機介面之外的真相。老天爺給每人公平的二十四小時,有人花時間工作勞動,有人花時間打字,經營這個必然失去另一個,因為人最多兩手,不及章魚的八個,群組留言即為打卡,不是打卡工作就是打卡休息,不得不謹言慎行啊。而不擅於使用3C平台於群組發言的會員,是否也要增加會員彼此之間互動與溝通頻率,才能讓一張照片想要傳達的訊息不失真呢?3C電子商品的熟悉與否對於達成良性溝通各有優劣,群組是個媒介不是全部,探究背後的真相更迫切且重要,期待新的一年各案點勞資關係的良性溝通更進步,更貪心地希望殺紅了眼的普欽與澤倫斯基能坐下來進行良性溝通結束烏俄戰爭,更希望台灣與大陸能夠繼續和平對話維持台海和平,地球上沒有人是局外人,如果身處於基層勞工的我們都做到了良性溝通,那還有誰做不到呢?
留言
張貼留言